4个早教课程

奥尔夫教师成长资讯

节奏的发现

文件大小: 0.02 MB
下载次数:
内容介绍:

 打击乐器演奏是学前儿童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打击乐器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幼儿从中易获得音乐享受,开展集体的打击乐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及理解能力,达到训练和开发右半脑的功能的目的,因此打击乐演奏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与歌唱等其他活动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小班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自发探索学习,主动参与活动,是我所做的一点尝试。  

一、敲敲打打,熟悉乐器。

    
激发幼儿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幼儿主动学习。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在幼儿活动中心动比行动更重要,心动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在音乐角中投放了足够数量的乐器:圆舞板、铃鼓、三角铁、小铃等,让幼儿自由地敲打探索。幼儿好奇心强,让他们自主地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乐器,使它发出声音,这个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往往要比教师直接教给幼儿演奏方法,能给幼儿带来更大的快乐。在幼儿成功的喜悦中,教师及时纠正幼儿在姿势和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幼儿乐于接受,掌握也较快。

    
幼儿在学会敲打乐器以后,他们一般是不会满足于单调不变地发出一种声音的。为了使声音富于变化,有的会越敲越快,有的则越敲越慢,还有的越敲越使劲,或越敲越轻。在这种无意识的探索中,声音的各种表情:强、弱、快、慢、渐强、渐弱、渐快、渐慢都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可提出建议:你能自己边唱歌边演奏吗?幼儿在这种自娱自乐中,往往所敲打的节奏,渐渐就能与自己的歌声趋向一致了。
 
    二、在活动中让幼儿有主动学习的体验。

    
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重要一点就是要让幼儿有主动学习的体验,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1. 
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音响,培养幼儿的感受力。

    
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是直接和表面的,且受年龄的限制,理解和表现较弱,而许多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音响效果,如《大象与蚊子》中,蚊子嗡嗡嗡飞舞的声音,大象甩尾巴的啪、啪声,及最后大象重重的脚步声。短短的一则故事,蕴含了不同强弱、不同速度的音响节奏,幼儿在模仿和表演中,需要不断自主探索适合的强弱和节奏,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同,获得表演的快乐。幼儿选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打击出熊走、鸟飞、马跑等律动,雷声、雨声、行进等各种动作和现象,这无疑使幼儿获得了通过声音表现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2. 
从幼儿实际能力出发,进行配器设计活动。

    
幼儿在打击各种不同乐器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对各种乐器不同音色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音色的敏感性。这时,可让幼儿自主选择乐器进行简单的配器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配器活动中我给予了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一是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进行演奏,如同样是大象和蚊子,有的幼儿选择摇铃鼓配大象甩尾巴的啪、啪声,用小铃配蚊子嗡嗡嗡飞舞的声音,用大鼓配大象的脚步声;还有的幼儿则选择用串铃来表现蚊子嗡嗡嗡飞舞的声音,用沙球表现大象甩尾巴的啪、啪声,用大鼓表现大象的脚步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不同音响的对比。二是根据乐曲性质来较适当地选配乐器,引导幼儿从乐器的声音及乐曲的性质上来分析配器,促使幼儿主动思维。如在为乐曲《小白兔和狼》配器中,在教师提供的乐器中,幼儿通过强弱、音色、力度的对比,选择用木鱼和小铃来表现小白兔,用铃鼓来表现狼;通过节奏的对比,用连续的一拍一下演奏来表现小白兔,而用较慢的二拍一下演奏来表现狼。 
 
       3
.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活动方式灵活多样。

    
幼儿是好动、新奇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相互交换乐器,让幼儿有不同的演奏尝试,即让幼儿对活动始终保持兴趣,又能参与多种乐器的演奏感受,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节奏表现力。

    
幼儿在打击乐活动的自主探索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能力,而且,使幼儿能创造性地对待演奏活动,主动利用节奏乐器去表达他想表达的某种情绪。总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幼儿自主性参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这其中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有对幼儿的,也有对老师的,我们在允许幼儿主动发展的同时帮助幼儿学会挖掘自己的潜力,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动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与幼儿是活动中的双主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摆正两者关系,进一步探索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自主性发挥,使打击乐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并能促使其发展的良好教育手段。

下载地址: